对整个印刷圈来说,不期而至的环保风暴早已不是罚款、停限产那么简单,它已经深刻影响,甚至局部改变了印刷业的产业格局和长远走势。并且,这种影响和改变仍未终结。
缘起:始于雾霾,备受煎熬
大致是2013年左右,“雾霾”作为空气重污染的一种表象,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。也正是在这一年,国务院确定了被称为“大气十条”的污染防治措施。只不过,估计当时很少有老板能感觉到,这事跟印刷圈有多大关系。
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。标志性事件是:包装印刷业与石油化工行业一道,被环保部等列为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收费试点行业。
虽然试点办法并没说“印刷是重污染行业”,由于环保税的推行,VOCs收费在大多数省份尚未启动便宣告终结,但作为VOCs收费的试点行业之一,印刷业还是被很多人下意识地贴上了“污染行业”的标签:污染不严重,为什么拿你来开刀?这样的反问,估计让很多圈里人抓狂,而又有口难辨。
一旦被贴上“污染行业”的标签,麻烦就来了,而且接连不断。
先是在2016年举行的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中,主办方以高耗能重污染为名将印刷项目排除在外。
然后是在官方发布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预警期间停限产名单中,印刷企业占据了相当比例。关键是,老天爷还不做美,2016年底重雾霾频发,北京印刷企业陷入经常性停限产的境地,生产节奏被打乱乱,以致于很多书刊的正常出版周期难以保证,出版方不得不出面向读者致歉。
与此相伴的是:在全国很多省市的环保督查和日常执法检查中,印刷企业都成为被重点关照的对象:有一天被开4张罚单的,有被停产整改的,也有作为小散乱污企业被就地解散的。四川一印厂的法人代表等3人,甚至由于偷排废水被刑拘。
比罚款、停限产更让老板们挠头的事情还有: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,印刷厂要立足似乎越来越难。尤其是在北京,环保压力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相互交错,不仅采用凹印工艺的包装印刷厂需要外迁,很多中小书刊厂也不得不出走河北。
比如,澳科控股旗下的北京黎马敦已经迁往河北张家口,与当地一家企业合并;同属安姆科系的软包装印刷企业德宝商三貌似也已经停产,只有北京安姆科还在坚持生产,但外迁也是早晚的事儿。
异地搬迁对企业来说难是难了点,但好歹还有安身之所。且离开大都市,无论是土地,还是人工成本,都会有所降低。由此获得意料之外的竞争优势,也说不准。
问题是,还有一些圈内鼎鼎大名的企业,环保治理水平其实相当不错,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一轮环保风暴中,选择了停产关厂,而不是异地重生。其中,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有:深圳利丰雅高、苏州紫兴、上海正隆、佛山利乐。
近两三年,环保问题对印刷业的影响由浅入深,是全方位的:VOCs收费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、被拒于技能大赛等政府项目之外影响了行业的社会形象、频繁停限产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、异地搬迁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既有的发展路径。
无论哪一点,都足以让老板们挠头不已、备受煎熬。
意外:重塑市场,助推回暖
在当前的形势下,不管老板们怎样挠头,有一点变得十分明确:环保问题已经事关企业生死。加强环保治理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,还是政府的刚性要求。
而且,在最初的纷扰过去之后,强化环保治理给行业带来的长远影响和积极意义也在逐步显现。
就产业宏观而言,印刷企业迁离北上广等大城市,正在重塑行业的区域格局。一方面,印刷企业向河北、安徽等地集中,有利于提升当地印刷业的发展活力;另一方面,大城市突然出现的产能空缺,正在改变部分印刷业务的流向。前一段时间,甚至听闻有广东、湖南印刷企业在觊觎北京业务。
更重要的是,不期而至的环保风暴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“去产能”的功效,让困扰行业多年的“产能过剩”顽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化解。
比如,在北京及周边地区,由于停限产及部分中小印刷厂停产退出,已经消失十余年的“印书难”再现江湖,让准备不足的出版社叫苦不迭。
相反,由于产能相对不足,印刷厂开始重拾旁落已久的市场话语权。不仅可以挑活儿、捡活儿,有的还壮着胆子直接给出版社发涨价函。有的出版社为了保证按期出书,甚至主动给印刷厂预留议价空间。这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。
骤然出现的供需缺口,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导致了一种现象:只要能正常开工的印刷厂,业务基本都多得干不完。据说,有的大厂生产订单都排到了两三个月以后。在这种情况下,印刷厂不想涨价估计都难。
由环保问题引发的产业格局调整,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:图文店、快印店数码印刷生意的突然火爆。去年底,便有圈内的朋友提到过:部分城市的图文店、快印店数码印刷用纸量突然翻倍。其中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就是:市区印刷企业的外迁给图文店、快印店,腾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。
就在几天前,一位在北京某大型数码印书企业工作的朋友还说:前两年还有不少闲置产能,2017年已经基本饱和。
如此说来,由环保风暴引发的产业调整,也不完全是坏事。难怪有老板会开心地表示:市场洗洗牌挺好。前提是:你要能确保自己在残酷的洗牌中生存下来。
产能缺口的出现、市场集中度的提升、印刷工价的调整,带来的顺其自然的结果是:印刷厂的利润率回升,老板们的投资热情迸发,进而带动设备市场回暖。这一点在规模以上印刷企业2017年业绩以及胶印机进口量的触底反弹中,就可见一斑。
印刷业低门槛、低成本的时代正在远去
无论是好是坏,环保治理对印刷圈的影响,看上去都是阶段性的:随着大气质量的好转,京津冀地区印刷企业由于重污染预警停限产的情况已经大幅减少;随着老板们投资热情的高涨,印刷产能的局部性供需失衡也终将被填平。
那么,迄今尚未止息的环保风暴,还可能对印刷圈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?最重要的是,它向圈内老板发出了一个信号:印刷业低门槛、低成本的时代正在远去。
为什么这么说?不妨来感悟一下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刚刚说过的一句话:严格执行环保、质量、安全等法规标准,化解过剩产能、淘汰落后产能。
从这句话中能读出什么?通过环保治理“去产能”,并不是“意外”,而在政府的预期之中。
这些年,印刷圈的日子不好过,很多老板都把原因归结为:产能过剩、竞争激烈。而产能之所以过剩又有一个重要原因:开办印刷厂的门槛太低。
以前,咱们也有各种环保法规、质量标准、安全规定,但很多时候,监管并不严格。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:只要有一两台设备,就能开起一家小印刷厂,而无须在环保、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太大投入。
在近一两年的环保风暴中,之所以有不少印刷厂被查出存在没有环评、未批先建的情况,与此前的疏于监管不无关系。
与低门槛伴随的是低成本。由于无须在环保等方面进行投入,很多小印刷厂的综合成本要远低于一些大中型企业。在需求不足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,这就为价格战埋下了伏笔。
从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讯息看,仍未止息的环保风暴,以及可以预期的质监、安监行动,不仅将继续在客观上起到“去产能”的效果,而且必将提高新进者的门槛和成本。
未来,买一两台设备、随便租个地方就可以开印刷厂的情况,恐怕会越来越少。进工业区、必备的环保治理设施、环评报告,将成为新进印刷厂的标配。
如果说,2008年颁布的新版劳动法,终结了劳动力的低成本时代,日趋严格的环保、质量、安全执法,正在终结实体企业的低违规成本时代。
这种规范又必然会阶段性推高整个印刷行业的生产成本,进而反映到印刷工价上。对此,下游客户甚至比印刷厂看得更为清晰。
不久前,一家出版圈媒体便在报道中感叹:印刷的低成本时代正在结束。在微博上,一位显然是来自杂志社的人士在感叹:今天跟印刷厂签订2018年杂志印刷合同,发现印刷费竟然没涨价,他们不会是忘记改价格了吧?对涨价,客户已经心有预期,印刷厂老板显然错过了一个机会。
目前的问题是:对那些仍存在这样那样环保问题的圈内企业来说,未来何去何从?老板们需要好好思量。
标题 | 日期 |
---|---|
汉诺威展 东元抢攻碳中和、电动车商机 | 2022-8-1 15:23:34 |
食品展 东元推低碳工厂解决方案 | 2022-8-1 15:23:24 |
三大事业二位数成长 东元2021营收七年新高 | 2022-1-16 10:40:38 |
东元连续第二年入选道琼永续指数 | 2021-12-23 9:29:36 |
减排20%提前达标 东元获台湾企业永续奖四项殊荣 | 2021-12-23 9:29:19 |
东元喷雾防疫机器人 夺金质奖 | 2021-12-23 9:29:05 |
东元实现减排 力推智能工厂 | 2021-12-23 9:28:49 |
自动化展 东元3大解决方案亮相 | 2021-12-23 9:28:32 |
请在右侧输入关键词,快速检索本站资料!